观察手记 | 2024年9月15日
【纽约现场记|撰稿:FIATA全球观察员】
主题:AGI的黎明:机遇与责任
主办:未来智慧与技术协会(FIATA)
一座从不缺少未来感的城市,在这个九月迎来了一场更具哲学意味的碰撞——“人工智能前沿研讨会”,主题是:“AGI的黎明:机遇与责任”。
当我们讨论“通用人工智能”(AGI)的时候,不再只是谈一个新产品、一项新算法,而是开始触碰人类在智能尺度上的边界。你会发现,研讨会并不是炫耀模型参数的秀场,而更像是一场思维“脱轨”的试炼。
“不是是否到来,而是我们如何定义它的到来”,这是一位来自东亚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者在圆桌时的开场语。他强调,AGI不是单点爆炸,而是一个过程性的“知觉转折”。
论坛主旨发言者则提醒听众:“AGI不是我们可以‘控制’的某一实体,而是我们即将‘共同生活’的技术邻居。”
三重讨论线索在会上浮现:
1. 定义权之争:技术先行还是伦理先行?
一方认为,AGI定义的核心应来自技术指标(泛化能力、自主学习速度、多模态整合能力);另一方则主张,应由社会伦理与法律预设“行为边界”优先于技术边界。
2. 国际竞争与协作:AGI是否将重塑地缘秩序?
有发言者指出,AGI发展正在“军事化倾向”和“资本嵌套”之间拉扯,呼吁设立国际中立AI治理组织,类比20世纪的核能协定与太空合作协议。
3. 责任迁移问题:谁为后果负责?
若AGI产生自主决策行为,其结果由谁担责?工程师、平台、模型本身?一位南美代表提出:“我们不能允许责任被稀释在人类和代码之间的迷雾中。”
会场边角 · 一场思想对话:
“你相信AGI有‘意识’吗?”我问。
“我更关心它是不是在影响我们意识。”一位青年与会者回答。
结语 · 来自会场出口的一句话:
“我们不怕智能比人强,我们怕的是,它强了以后,没人负责。”—— 与会者便签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