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不断交织融合的当代语境中,科研组织早已不再只是实验室内知识生产的象牙塔,它更应成为连接人才、技术与实践之间的桥梁。而如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走出“科研—转化—创业”三段式路径的盲区,如何用更有温度、更有经验的指导方式激活创新主体,正成为许多国际性科技平台共同面对的难题。
未来智慧与技术协会(Future Intellig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,简称FIATA)自建立之初便提出“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并重”的战略思路。在推动全球智能技术研究的同时,FIATA也着力于建设一个可以长期陪伴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。而在这其中,“双创导师制度”应运而生。
这不是一个形式性的荣誉头衔,也不是专家资源的重复使用。它是一个高度实践导向、成长导向、价值引导导向的制度设计,是FIATA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“全周期支持”的核心机制之一。
制度缘起:不是“专家下沉”,而是“经验共建”
“双创导师”一词,在很多区域性创新政策中常常被泛泛而用,指的是那些指导创业者如何商业落地、如何申报项目、如何写融资计划书的专家。FIATA显然不满足于此。协会所理解的“双创”,不仅仅是“创新创业”的缩略词,更是一种复合型成长语境的表达,它包含对技术能力、商业理解、社会责任、伦理判断、跨文化表达等多种素养的引导。
因此,FIATA设立“双创导师”的初衷,并不是简单让一位成功人士传授“成功路径”,而是邀请那些真正理解“技术与未来之间张力”的导师,与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种平等、互信、持续的成长关系。
从一开始,FIATA就明确,“双创导师”不是培训讲师,也不是评委专家,更不是项目顾问。他们是能沉下来、愿听下去、敢指出问题、乐于开放资源的人。他们将陪伴青年研究人员经历从“想法萌芽”到“概念验证”再到“项目孵化”的完整过程。他们提供的,不只是建议,更是方向感。
导师标准:既要有能力,也要有耐心
FIATA对“双创导师”的遴选标准,在“专业能力”之外,更强调“指导意识”和“协作意愿”。具体来看,这个身份所期待的,并不是某个明星专家“来讲一课”,而是具备长期合作、愿意走进青年研究者项目现场、参与路径选择与心理建设的真正“陪伴者”。
协会希望招募的“双创导师”应满足以下几类特征中的至少一项:
——在某一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积累,且有明确的成果转化经验;
——长期从事科技创业,熟悉技术商业化、融资、运营路径;
——具备产业跨界整合能力,能够帮助年轻项目建立产业接口;
——曾担任过孵化机构、科研平台或创新基金的管理者,对项目评估与资源配置有深入理解;
——在跨文化、跨语境协作中有实践经验,能够帮助团队对接国际化资源或应对多样化生态。
此外,FIATA特别强调一点:导师不应以“授课者”姿态出现,而应成为“参与式共建者”。因此,是否愿意以务实的姿态介入青年科研项目的日常困境,是判断一位导师是否合适的关键要素。
评选过程中,技术与研究委员会将结合导师过往指导经验、个人意愿书、推荐人评价、模拟指导反馈等维度,综合审查,以确保每一位双创导师真正能够发挥长期作用。
工作方式:不止一次谈话,而是一段关系
“双创导师”的作用,无法也不应被压缩成某几次“辅导时间”。FIATA在制度设计上非常注重时间的“弹性”与关系的“非工具化”。
导师可以以多种方式与被指导对象互动——从早期对话、课题设定讨论、项目原型审核、技术路线调整,到后期的团队重组建议、融资策略指引、发布路径分析等,都可以由导师视实际情况参与。
同时,FIATA为导师匹配的,不是“单人指导”,而是“一对团队”的机制。每位导师对接的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科研小组或技术转化团队,导师不只是了解某一技术,而是理解这个团队的节奏、特质与未来选择空间。这也要求导师的介入是一种长期认知积累,而非“项目—问题—答复”的快问快答机制。
协会为导师和项目团队设有共享档案系统、远程协作工具、定期小结机制和成果可视化平台,以帮助双方形成稳固的认知基础与工作节奏。更重要的是,FIATA鼓励导师与项目之间建立长期联动关系——即便超出最初合作期,也可以继续协作、共同演进,甚至在未来成为联合主研或共同合作者。
现实价值:技术成长中的“心理锚”与“方向指北针”
在FIATA的项目记录中,有相当比例的青年项目之所以得以坚持、走通或转向正确轨道,恰恰是在“双创导师”的陪伴下完成的。导师不总是给出最“标准”的解决方案,有时他们提供的仅仅是对一个技术假设的鼓励,是在团队快要自我怀疑时的一次肯定,是在方案推演中指出一个长期忽略的逻辑漏洞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微观介入,往往比写一个项目计划书、上一次创新课程更具有现实意义。
而对导师本身而言,这种关系也远非单向付出。很多导师表示,他们从青年研究者的尝试中获得了新的灵感、从不设限的探索中看到了未来的轮廓。这种“相互成就”的关系模式,正是FIATA所追求的“共建型科研生态”的体现。
FIATA不希望导师只是资源的拥有者和路径的引导者,更希望他们成为技术文化的共建者,是一种对科研伦理、创新勇气与社会责任共同认知的传递者。这份工作,比任何一场创业比赛或技术讲堂,都更持久,也更真实。
制度意义:搭建未来人才生态的文化根基
“双创导师”制度的存在,并非为了填补某项业务空白,而是FIATA构建青年人才成长生态的重要文化支点。在快节奏、碎片化、成败功利化的科研创业环境中,能够有一群不以结果为唯一衡量、愿意用时间、经验和尊重构建共识关系的“长线陪伴者”,对于年轻科技实践者而言,是一种温暖,更是一种力量。
FIATA深知:未来的科学不仅需要工具理性,更需要理解与共情。只有那些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信任与共享之上的技术路径,才真正具备可持续的可能。而“双创导师”制度,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,对“组织如何与人才共成长”的一次生动回应。